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邪帝御天 > 第一百七十七章:三关之死关(二)

第一百七十七章:三关之死关(二)(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后汉书.舆服志下》 :‘【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将名字由“汉城”改为“首尔”的韩国首都似乎仍难摆脱汉字印迹。该市近日确定的城市象征物“獬豸”又引起了韩国专家学者有关“象征物是否源自中国”的热议。韩国《朝鲜日报》2008年5月27日报道说,首尔方面表示,中国后汉时期杨孚所著的《异物志》中首次记载了“獬豸”。

“獬豸”成首尔象征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首尔市市长吴世勋5月13日专门举行记者会宣布:“为体现首尔独有的特点和形象,将‘獬豸’指定为首尔市的象征。”吴世勋称,如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柏林的熊、新加坡的鱼尾狮。说到首尔时也应该有立即浮现的象征物。吴世勋称,传说中的动物“獬豸”与首尔市风雨同舟600年,如今它将成为让世界了解首尔的象征。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明 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靖两河以安天下,画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枢而奠中原,夹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中国古代想象中的动物“獬豸(haechi)”,被选定为首尔(原名“汉城”)的象征。对此,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科科长千镇基表示:“如同天马冢出土的《天马图》画的不是天马而是麒麟的主张一样,究竟是不是haetae也无法确证。

传说中的异兽名,能辨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见《异物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