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635汉风再起 > 第五十四章 火药

第五十四章 火药(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拉德基·凯塔搓着手,神情有些紧张,“先生,他说得不准确。……不是造火药,而是能生产火药的原料,硝石。”

在这个时代,火器使用的基本上是黑火药。而生产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分别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其中硫磺占总重量的10%左右,木炭占15%左右,硝石占75%左右(最合适的黑火药粗略配比)。在这里面硝石占比最大,这意味着一旦缺少硝石,火药的数量就会大打折扣。

以前欧洲人获得硝石的渠道只有挖矿和进口两种,而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的硝石矿很少,并且以当时落后的挖矿技术很难开采,所以其成本较高,数量还少,为此欧洲人甚至不得不从别处进口硝石矿使用。

事实上硝石矿在世界上的分布很不平均,除了少数几个硝石大国,如现在的西班牙南美殖民地智利检审法院、印度、中东地区外,其他国家的硝石矿都少的可怜。

但是,欧洲在15--16世纪发明了硝田制硝法。

俞福坤点点头,齐天的意思,是拿更多的人命去培养合格的水手,虽然很残酷,但也是无奈之举。

“以后人多了,造些渔船,让更多的移民适应一下海上生活。”齐天又补充说道,仿佛是想对他刚才那个残酷的建议,做一个注解。

俞福坤笑了笑,人在哪活着不艰难?最起码,来了汉洲,老子可以让你们吃饭穿衣有屋住,选些人到海上经经风浪,他们还敢有怨言?

既然确定了要去巴达维亚,人员也很快定了下来。由董风山带领十八个老兄弟,并附带拣选出来的二十个移民,驾驶其中一艘被命名为“破浪1号”的海沧船,从码头缓缓地驶了出去。

船上携带了一万两银子,这是担心到了巴达维亚后,胡文进手里掌握的资金可能都换成了各类物资,而无法采买额外的火药。按照计划,他们往返时间,大概在二十五天到三十天。

所谓的硝田制硝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准备一块田地,去除掉石头等杂物,然后挖掘一些地窖和坑洞,再往田地里埋入麦秸、落叶、烂布等物品,之后往挖好的地窖和坑洞中放入石灰和水,提高土地的温度,并保持温度恒定一段时间,创造一个适合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另一艘被命名为“破浪2号”的苍山船,则继续每天在附近的海湾打渔,船上同样补充了七八个移民,边训边练,为以后可能增加的船只做水手储备。

最近几日,齐天带着几个少年与工匠一起在研究制造一台水力锻压设备。顾名思义,锻压是锻造和冲压的总称,利用水力驱动设备,靠压力机和模具的配合,对金属材料施加外力,使材料按照模具的形状塑性,变形成需要的形状和尺寸。

这种设备,在英格兰,法兰西,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早已大规模使用。对于工具和器具的制造,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比如,以后大规模地制造火枪,刀剑,矛头,甚至板甲,都可轻松实现。

“老师,这个匠人说,他会造火药。”黄铭方兴冲冲地跑了过来,身后跟着一个原吕宋圣费尔南多小镇裹挟而来的西班牙工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