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那个时代那条沟 > 第一章 分牛 1

第一章 分牛 1(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主意好!家军个头大,力气好。”

“家军,现在不是拿工分了,可以挣‘现大洋’。化算!”

“你们是长辈哈!”于家军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我家刚包的鱼塘还得下鱼苗吧?我还得取个暧被窝的吧?反正我是想现钱!”(众人哄笑)

于家军是于国民的独子,于国安的亲侄子。自从于国安回老家以后就跟着,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可惜,淹死的往往是会水的。当年的他年青气胜,为了保护全沟上下的林子,逞强,居然敢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硬是和于国安以一当十,把上山砍伐的人赶跑了;听说,按律,二人该收监的;但不知为什么村支书只是要了他一条腿。如今的他虽身壮如牛,但一瘸一拐确实有损当年的气宇轩昂;就连他自己也知道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于家的“香火”了。至于堂叔于国安所说的什么修身、什么齐家、什么治国、什么平天下之类的东西全然忘却了;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只想“传宗接代”的一农民居然成了后来兴风作浪、轰动省城的“拐子于”。

“还是老规矩,一家一月,轮流放吧!”于家聪怕大伙说偏了,忙插话,“虽说它有点老了,但使起来还算顺手、实在。”

“你不知道,偷人偷到猪身上了,你不知道?”(众人偷笑)

“老东西!就知道,你又在这儿闹事。丢人现眼,还不回去!”于国安行伍出身,却又知书达理。眨眼一看,虽腰圆背粗,头顶略微斑白;但精神矍铄,吞词仍铿锵有力;他是村上的民兵连长,以前剿过匪,抗美援朝立过功;当年武斗站错对,又不听话,但幸好肚里有点“墨水”,只是被流放,回老家来了。

“二叔,你不是村上去了吗?”

“家傲,牛的事办好了吗?”于国安和蔼地说,“今后开会,娘们儿少来,还是爷们好些!”

于国安一来,全场气氛骤变,瞌瓜子的、打毛线的、喂奶子的……一个个精神起来。人们都期待着这个沟里唯一见过世面的人能给他们带来些什么。想当年,是他拿着枪硬是把上山砍树炼钢的人赶到别队去;也是他私授武艺,暗自团练,私藏公粮,沟里人才挺过饥荒;还是他带领于家沟在乡上组织的插秧大赛、犁田大赛中荣获第一……

于家聪在于氏一族中算是最本分,最老实的一脉。膝下有四个孩子,老大于月明(女),老二于水寒(男),老三夭折了(据说是饿的,名字不详),老四于蓝青(男,后来人们都管他叫于三;他是后来于家,也是整个村子最有学问、最有出息,也是唯一的一个所谓的“秀才”)。于家聪这脉是从于国泰延续下来的。于国泰是民国时期的保长,按理说这一脉应该是有点私货的;但据说保长时期的于国泰因中年丧妻,没迈过那坎儿,于是浪迹江湖,只顾花天酒地了;当然也就没预见到时代也会变迁的。这脉家庭成分不属于“贫下中农”,理所当然,分田分地分东西也就最冷清的,甚至差点连房子都没得住。幸好村支书“心善”才勉强分给他们这脉七口四间公猪房。而现在这一脉唯一倚重的就是这头牛了。虽说一月才轮到他们一回,但却是他们最大的生产力;也是小于三最亲密的“伙伴”。

“宰了,谁有闲工夫侍候它!”

“就是,快过年了。咱这辈子还不知道牛肉是啥味道呢!”

“盘算,盘算!嘿,每家每户还可吃两口哈!”

“乡亲们,我于家傲向毛主席发誓,我们良田山地包产当户,我们分公房、分猪圈、分农具都是凭良心,不偏私的。至于那几条猪,我知道是宝贝,但得讲道理嘛!现在社上的家家具具,都差不多了。只有我们唯一的宝贝疙瘩——牛了。该怎么办?请你们拿拿意见。”于家傲有点委屈。

气氛异常沉闷。已是初冬的下午,蚊子却早早地活跃起来,有的低吟,有的轰鸣;有的结伴四处寻觅,有的孤胆深入人群;它们像阵阵列兵,时时来袭;又像空中战机,自杀攻击。人群中除了驱赶声、拍打声、哎呦声、啼哭声,断然悄无声息。

“大伙还是说说嘛!”于家傲有些沉不住气,“老实说,这头牛给我们沟立下不少功劳;搁哪儿,我们都有意见。不搁?又该咱办?”

“干脆,卖了。我们大伙来分!”

“卖了?你来拉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