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沃轩辕 >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二十一 骂天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二十一 骂天(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秦良玉叹息而归。其计不用,自然全川战局已不可收拾,张献忠之贼兵蹂躏各处,杀人无算,而四川从此陷入了地狱般的苦难!(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那石柱的土司。总兵官秦良玉一心为国,率三万石柱精兵抵至夔州。

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庆,与附近守将张令相倚为声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调一万五千石柱兵,进入重庆与官军共同把守坚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违背命令,就对路过自己军营的绵州知州陆逊之表示:

“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张令守黄泥洼一带,甚失地利。贼军盘踞归、巫众山之巅,俯瞰吾军营垒。倘若他们自上而下,乘势使气攻击官军,张令部必败。张令一败,次必及我部军。我部军一败,谁又能救重庆之急?”

知州陆逊之大惊,问这是谁想出来的计策,秦良玉回答道:“邵公此时,绝不能坐防坚城,应先发制人,与贼军争山夺险。”

陆逊之立即把消息转告给邵捷春,邵捷春倒是知错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张献忠贼军于十月五日在土地岭率先向窝里斗的明朝官军发动进攻,一天内即杀明军五千多人。

大明朝廷再也拿不出赈灾银子出来了,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汇入到流寇之中,一时李自成、张献忠部声势大振。

山东的状况还要多少好点,一半的灾民跑去当了流寇,一半的灾民跑到了济南。那济南每十天便由江南方向运来粮食,赈济灾民,早为山东各地所知。可随着大批灾民的涌入,镇守济南的李天齐压力大增,连连向江南方面要粮,陶海不得不下令由每十天运次粮,改成每五天运送一次,到了后来又变成了每三天一次……

而江南方面的状况其实也不很好,旱情虽然被解除了,但在浙江数府、县也同样发生了灾荒,这样变成了江南既要救济自己,又要负责山东一带,压力大大增加。幸好陶一元和陶海平日里精打细算,积攒下的家当也够勉强维持……

面对声势重新复振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及对山东的进犯,朱斌几次欲要起兵征剿,但都被陶家父子和陶海等人否决。眼下粮食正在源源不断地拿出赈灾,江南方面已经没有力量再供应数万大军的军粮了……

朱斌无奈之极,虽然知道若不趁着这个时候把流寇剿灭,那么很快他们将给大明王朝以最致命的一击!

次日,张献忠手下白袍小将张玉儿,即后来赫赫有名的李定国,当阵射杀号称“神弩将”的明军老将张令,乘胜把明军杀得一败涂地。不仅张令一军尽覆,秦良玉手下三万多白杆兵也全军覆没,致使最后秦良玉仅单骑逃返重庆,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惨败。

而在此役过后,杨嗣昌围来贼军于川地的圆盘战略完全破产,川鄂交界地带三十二隘口尽陷于贼,蜀中大乱。

损失如此惨重,秦良玉并对川抚邵捷春说:“事态危急,可以尽发溪峒兵卒,人数可达三万,我本人出资出粮可供饷其中的一万人,朝廷供饷另外一万人。如果布置妥当,应该还能与贼寇周旋。”

邵捷春低头良久不言。时势至此,这位巡抚已全然死心。从他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丧兵失地不说,官仓中已无粮养兵,而溪峒兵卒又属土蛮,反复不测,如果这些人再趁乱闹兵变,他邵捷春三族不保。

饱读史书的他,自然知道官军中纪律最坏的就是那些苗”,他们那些蛮兵不仅剿贼无力,平时对百姓比寇贼还要凶恶淫毒。所以,溪峒兵卒,难保他们不象苗兵那样……

他一方面紧急派出商船,从海外邻近之国采购粮食,一边命令严守江南各要隘之地,务必不使战乱贻害到江南,而江南军各部,也都接到了暂不出兵的命令!

就在这个时候,四川方面的坏消息传来了。崇祯十三年,连连大败的“曹操”罗汝才与“八大王”张献忠残兵会合,商议过后,两人达成一致意见,觉得湖北官军云集,只有逃入四川才有生路。

杨嗣昌得报后,立刻发文让四川方国安部官军迎头痛击这两股人数仅三、四千的贼军。但是,贼军脚快,先于方国安部下渡过昌江。当时,守净堡的川军有五千之多,全都龟缩于山顶,避敌不战,张献忠、罗汝才军得以从容入川。

本来,杨嗣昌原有计划是驱敌入川,他以为蜀地峻山险壑,贼军被逼入后可以陷其死敌。岂料,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入川后反而如鱼得水,更加势盛。

由于耽心四川当地官军扼守险隘会导致张献忠急红眼反扑湖广,杨嗣昌又使阴招,依仗自己的威权,把大批蜀地精兵调出,只留二万弱疲士卒给川抚邵捷春守重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