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沃轩辕 > 第三部大地风云 四百十三 刺刀

第三部大地风云 四百十三 刺刀(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越来越多长相奇特的西洋人,出现在了大明的京师中。这些人中,有物理学家,有天文学家,有数学家,他们都是被朱斌派往欧洲的特使,不惜重金所聘请而来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早已成为大明官员的汤若望和马葛利等人的巨大功劳在内。

在他们写回国内的信件中,告诉他们的朋友,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庞大的帝国,在这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作环境,有着全力支持一切可能的科学发明的朝廷。在这里,你只需将全部的智慧都运用到你的研究领域,而不用去考虑其它任何的事情……

显然,汤若望这些人的信件,深深打动了那些欧洲人的心。正当他们犹豫着去还是不去的时候,来自于东方古国的使者,总会适时地为他们送上一笔丰厚的路费。并且,会很郑重地告诉这些人:

“你们去,仅仅是看看而已。如果你们愿意留下,那么明朝会给你们所需要的一切。如果你们不愿意留下,那么我们的朝廷也绝对不会勉强。我们会给你们同样的路费,然后派出专员将你们再送回来。”

在这样的承诺下,起先是有部分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带着丰厚的路费来到了中国。在大明,他们看到了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着一切的科举技术。以巨大的资金,维持着一切有可能诞生的发明……

而据曾经有幸一见的郑天瑞事后曾对人说道:“这是未来战场上两支具有决定性打击的力量。当战局呈现胶着状态的时候,它们的出现,将很快使胜利的天平扭转。最为可怕的是,这两支部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那么地极度渴望战争……”

正是因为郑天瑞的这番话,以及这两支部队的高度神秘性,因此也便拥有了一个绰号,“神秘的黑色骑兵”。也许是刘风本来就是江南军骑兵的创建人,这才有了“骑兵”这样一和称号。不过据说这两支部队的官兵好像都对这个外号比较满意。

这时的大明拥正规军步兵二十七万,其余兵种十七万,预备军八十万,全国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三十七万有余,当然,看起来正规军步兵显得是少了一些,但从朱斌开始掌权开始,就一直推行着精兵政策。兵贵精而不贵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完全能够抵得几个普通士兵。

在军事实力急速增长的同时,大明国内有条不紊地推行一系列既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第一笔国债的顺利兑付,让民众对大明朝廷的信任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那些在发行国债的时候,以商人特有的精明大量购买的人,尤其是海盐的陶家父子,都在第一笔国债兑换后,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而那些犹豫着只购买了少量国债,甚至一两银子也没有购买的,这时都未免懊悔不迭,早知道这样子,又何必当初呢?可惜的是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这些人只能再眼巴巴地等待着朝廷什么时候再发行下一笔国债……

不过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那些当初被近乎强行将国债分摊到手里的普通百姓。当初他们拿着这些纸张的时候,心里还对朝廷充满了不满,天知道这些东西到时候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但现在这种不满,却变成了强烈的感激。

来的人很多便不愿意就此回去了,他们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完成着他们毕生的梦想。而为了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大明除了提供给他们丰厚的资金外,甚至还把愿意来到中国的他们的家人接了过来。

纵然是那些过不惯东方生活,而恋恋不舍回去的人,大明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他们送回到的自己的国家,并且郑重的承诺他们,无论他们时候愿意再来大明,大明都会随时随刻地欢迎他们的到来。

回到自己国家的这些人,赞美着他们看到的一切,赞美着大明这个国家。而他们的话很快就在欧洲各过传开,更加多有才能的欧洲涌向大明,开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这些人中的确有大量具有真实才华的人,但却也有很多抱着发财梦想,来到大明,企图不劳而获的无赖、流氓。

对于这一些人,朱斌也不过放过,在金钱的刺激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加入到了雇佣军的行列,到大明景平三年,仅雇佣军一项,明军就有两万余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越来越多的新式学堂在大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绽放。这些学堂不教八股文,传统的诗词歌赋也只是做为选修课,而更多的是将学子们带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奇世界。民智的开启也许并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更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保持永久的活力。

为了让更加多的孩子能有求学的机会,朝廷特别做出了一个决定。凡任何年满六周岁的孩子,都必须接受教育。而做为那些实在无法交付得起学费的家庭,当地官府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乃至于全部学费都可以以欠款的形式存在。

所谓的欠款求学,即是在学子成人并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可以分期偿付当初欠下的学费,这其中并不产生利息,而这一点,也让绝大多时的孩子有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只有学了新的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这样的理念正在一步步被植入到百姓们的脑海中。

工业化的道路虽然进展得没有其它方面那么快,但毕竟还是在朱斌的全力支持下,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那些什么珍妮纺织机、螺丝切削机床、纽考门蒸汽机等等,朱斌只能把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告诉那些皇家科学院的人。

他也不是一个全能的天才,自己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诸如电灯等等,要让他详细地描绘出制作全过程,对武英王来说可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不过他也坚信,只要自己能把大致的情况给说了出来,以大明人的聪明,迟早都会研制出来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