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与南宋同行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他为大宋操碎了心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他为大宋操碎了心(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若是有人再囤积铜钱,算你恶意囤积了

这不是原话,大概的意思吧,南宋时,朝廷便出台了一个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其他的铜钱必须变换成金银、钞引之类。

没有大宋官员裹着铜钱跑吧?

更没有拿铜钱去买外国国债。再回馈去人家买货物的钱吧?

那么怎么大宋也出现了,铜钱难挣,物价还高的情况呢??

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物质是不灭的,它们一定去了一个地方。

很简单。民间大小商人都给囤积了

所以,大宋政府获得的铜钱应是更多才对。

二是,宋代政府投入市场的货币总量是非常庞大的。

按广义货币供应量算吧,北宋时,宋政府每年的铸币量高达一二百万贯、二三百万贯,宋神宗元丰元年间还创下年铸币量超过500万贯的记录。

按狭义货币供应量算吧,四川的铁钱、交子以及货币化的金银以及盐钞、茶引之类的有价证券及流通票据也是不少的

而唐代的年铸币量,高最也不到33万贯。就算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还不及北宋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

换句话常识性的说法,就是铜钱没有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民间大小商人也不是傻瓜,能再次挣钱的生意不做,非要把钱埋起来,变成铜矿------根本原因是,大宋一直在搞国进民退的经济制度,而且乐此不疲

好做的生意,全让大宋政府占了,而且各个交通路口的拦头制交税法,进一步压低了民间投资的热情。

根源在大宋的制度上

但是大宋全体上下没有一个比张国安更明白经济理论,他们使劲对着问题的表面发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这个真不是故意的,是真不懂。

北宋末年,大宋政府投放于市场的铜钱总量约有三亿贯,这个货币总量,是足以满足当时市民的交易之需的。

就算是到了南宋时,每一年的铸币量虽远不如北宋,但政府发行了大量纸币支持市场的运转,当时的钱荒也表现为物贵而钱少。可见并没有发生通缩,总体的货币供应量并不缺乏。

况且。大宋时期的商业信用工具也比较发达,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现金,而是采用赊买赊卖等方式。

比如张国安自己送给大宋的海盐及其其它货物,大宋政府一枚铜钱也没有掏,直接转手卖不说,他们给自己的也全是货物啊。

那么大宋的铜钱哪去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