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与南宋同行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华夏文明的思潮

第一百七十五章 华夏文明的思潮(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民间不少所谓的仁人志士,还真私下里跑到山东半岛去“义助”。

他们中有文人也有武人,他们主动到山东半岛帮忙,声称坚决打击鞑靼强盗集团,认为他们都是邪恶而必须清除掉的势力。

这和《流求时报》的宣传有很大的关系。

受张国安岛主的指使,杨友行在报纸上屡屡揭露鞑靼人的罪恶历史,由于大多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让大宋的读者看了都是毛骨悚然。

《流求时报》上还大肆宣扬民族主义,认为鞑靼人绝非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才是真正的外来入侵者

历史上,他应该因为外部军事压力的焦虑而死去了,同时,由于后世的抹黑行动,一边说他体弱多病,一边又传闻他夜御三十多个女人,当然,什么逻辑问题,生理问题的,那些人都不管了。

但是,现在他还没有什么问题,也许是由于外部的压力减少了,内部的纷乱也减少了,同时,他由于迷恋御前军而时常出宫,身体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所以,目前看,问题不大。

第三个被改变的,就是吕氏集团的代言人,京湖制置使吕文德。

历史上,他早就因为鞑靼人的攻势太猛而忧虑致死,他的死导致了吕氏集团的完全崩溃,从而引发了大宋被灭亡的一系列事情。

但是现在他还是活蹦乱跳的,正在和管理京湖地方的文官斗智争权呢。

华夏文明可以是一个大筐,但是,它只能装下认同同一个文明标准的民族。

“文化认同”这个概念一经《流求时报》推出,立刻引发了大宋民间的评论。

有一些儒士认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华夏入夷狄则夷狄之”。

但是只不过更加强调了是否学习并认可华夏文明,而不太强调血统。

在这个时空里,华夏文明的定义主要指的是大宋。

当然,一切最大的改变,他们在目前看来,大宋是被保住了

这是一个如天一般大的功劳,但是,他们却无法对大宋人说出口

就连跟随自己的家养小子们,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参与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件------

不过,大宋上上下下的人,还没有**到不拿流求岛当回事,至少还知道流求岛是自己的盟友------出卖是出卖,支持是支持,至少暗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不然流求岛也不可能借机发展的这样快。

大宋人中,占相当比例的人认为大宋政府选择单独媾和是正确的,当然也有认为不正确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