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小军阀 > 第五百九十九章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第五百九十九章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本行所恃为命脉者,即为‘服务’二字。”陈光甫响亮地回答,从而打破了银行业以往高高在上的传统形象。

开业初,陈光甫到底下一家银行视察,问一个经理道:“我们服务顾客时怎样做到更好?”

这个经理立即答道:“不论顾客办理业务的数额是多少,不管他是一千、一百还是一块钱,我们都热情接待,这样才使我们的服务能够到位。”

这个经理觉得自己答得不错,不料陈光甫却说道:“你只回答对了一半,他就是一分钱不办,只要他来到你银行里面,你就要热情接待,你就要为他服务好。”

本着服务社会这一理念,陈光甫决定上海银行一元起存,方便顾客特别是普罗大众。一元起存,就是一元钱就可以开户,这在当时的金融界是个破天荒般的创举。

当时,市面上的银行,无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政fu与外国商人的大宗生意上的外资银行,还是把眼睛盯在达官贵人身上的国内银行,它们对于小商人与普通老百姓都不屑一顾。所谓金融事业事实上成了“大人物”的专利。

而普通老百姓在银行的高楼大厦面前也是望而却步、不敢问津。这样,在大银行与小百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

陈光甫用他锐利的目光,发现了银行之林中尚闲置着的这片隙地。

他认为,先集资五万至十万元,银行即可以开业。开业之后,可以通过吸收普通百姓的小额存款来逐步累积资本。只要真正提供优良的服务,就可以逐步增加存款,也可以逐步增加放款!

集腋成裘,蚂蚁雄兵。

在陈光甫之前,多数银行是不重视储蓄的,但陈光甫却巧妙地抓住了这个市场空白,不仅逐步发展储蓄业务,而且以“储蓄”二字为银行冠名。陈光甫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当时的许多人嘲笑。

开业不久的上海银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这个中年人拿着一张一百元的钞票,得意洋洋地要开一百个一元的账户。银行的职员热情接待了他,不厌其烦地一口气写下一百个户头。拿着存折,中年人心悦诚服地满意而归。

这场恶作剧传出去后,反而让不少人很受感动,记住了这家石库『门』里的“小小银行”。这家小小银行,不仅受到很多老百姓喜欢,也受到一些大人物的关注。

夜风徐徐,人声静寂,星光之下的上海滩,看起来是如此的恬静。

站在窗前的陈光甫,心情却正好相反。他心『潮』起伏,脑子里反复盘旋着白天遇到的一位外国银行家的断言:“中国的银行是不会办好的。”

到那时,资本的积聚和运用这两大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陈光甫的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让二位挚友深深佩服,马上就帮助他着手筹备。

钱少也是钱,而陈光甫一点资本都没有。经李铭介绍,他说服一个叫庄得之的买办,拿出七万银元,作为建行资本。庄得之出资最多,担当董事长,而陈光甫在庄的帮助下才勉强凑够了五千银元资本,出任总经理。

1915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宁『波』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开张了,资本不足十万元,职工只有七八个人。

开业那天,陈光甫既没办酒席,也没有请钱业董事,唯恐被同行耻笑,一家小小银行就这样静悄悄地诞生了。

在强手如林的上海滩,一家知名度很低的小银行,怎样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