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红楼御猫 > 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夏特色帝国主义

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夏特色帝国主义(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此人才华一般,学识一般,能力也不算上佳。

但这个人有一股韧劲,吃得了苦,能因推广土豆、玉米,与农人同吃同住。

杨思农硬是凭借着这股韧劲,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将干旱的边陲小县,只用三年时间就打造成为塞外江南,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有余量支援周边州县。

就凭这一点,二圣都对其刮目相看。

皇贵妃杨氏都没想到,娘家那群废物中,竟然还出了个如此特殊的人才。

贾琮一拍脑瓜子,懊恼的说道:“我真是蠢,竟然又上了四哥你的当!”

“你哪里蠢?你要是蠢,父皇能给你开府建衙之权?”

刘弘冲贾琮挤挤眼,一指桌上的酒菜说道:“要不,你也来吃点?”

贾琮摇了摇头,将手中的折子递给内侍:“我就不吃了,方才在逛街的时候遇到了贺崇他们夫妇,在酒楼吃过了。四哥一会看看这份折子,我觉得有必要让都察院的人看看。”

听到贾琮这么说,刘弘也来了兴趣。

“臣,涿州知州杨思农请圣安。臣闻陛下欲革新官制……府县权力甚重,政事、法纪近乎集于一人之手,佐贰之人难以制衡主官,易滋生贪腐、擅专之祸。故臣以为,革新官制,首在中枢,重在地方。地方之权集于布政使、知府、县令一人,则地方之民能否得之安宁,全赖于陛下所派之官是否廉洁奉公……”

杨思农的谏言倒也简单,他就是凭借他自己的经历眼界,看出了地方大权集于主官一人之手,对于百姓来说,专权之制,全凭主官的品质如何,少有制衡之法,确实是千年以来的痼疾问题。

刘弘没有当即就说出他的看法,而是先看了一眼贾琮的批语。

“何止政、法,财赋之权亦是地方主官执掌,中枢减赋,地方擅自加赋之事层出不穷……故,地方之官制革新,首在分权,重在监察。当分行政、司法、监察三权,布政使司总掌民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事,另设监察司,监察地方官吏,有直奏御前之权……”

他把筷子放了下来,翻开内侍送过来的折子。

只见这份折子竟然是顺天府治下,涿州知州杨思农上的。

堂堂皇太子,自然不会认识一个从五品的知州。

但这杨思农还有另外一重身份,皇贵妃杨氏的亲侄子,恩荫入国子监后,于元祐三年求了恩典,去了陕甘边陲担任县令。

任职三年大计上上,原本当时就可以调回京畿富庶之地,却因其主动留任,直到今年年初才晋升涿州知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