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回到村里种地去 > 第339章 客串导演 四

第339章 客串导演 四(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

又是一日,这一日四人没出去奔波,就在附近拍摄,当然昨日方文也按照剧本安排了一番,大清早,就到了二叔的家里,好吧,其实就是方文家的老屋子。

此时,家里的亲戚们也来了不少,都是些有编织手艺的人,又以二叔的手最巧,领头编制表演起来。

大胡子等小帽子本来以为这种农村的编织没什么嘘透,但看了一会儿就觉得不简单了,就连方文也是如此,之前只是想了想,但是这些小工艺品到底如何编织,或是编制处来玩的还真是不太了解,现在统一起了一看,才发现貌似很有搞头啊。

而且村里会编织的人实在太多了,如何组合一下,可谓成本低廉,出货率也会超级高,都能直接家庭作坊生产。

上午拍摄完,四人找个地吃喝了一顿,下午继续开工,这次就请了食品站的刀儿匠出马,其实也就是收猪人,基本上也是设计的剧本,由刀儿匠从农户家里把猪买出来,然后在公路上敢着上路,最后的尽头就是到食品站的屠宰场,也拍摄了一些原始的画面,也就是老食品站的风貌,随着老站长的解说,也多了几分时代气息!

而转个头来,“赶牛”队伍也准备好了,这是临时添加的,不过这是实情,在村里冬秋季都有赶牛活动,而“牛灯舞”也是这么来的。

因为开春后会播种秧苗,所以大概这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安排耕田了,但是村里养牛的人家真的不错,这就造成了可能会长途借牛,很可能这牛回从隔壁镇赶过来。

牛不同猪,用车根本不好运输,这就只能由一个老农牵着牛在路上靠两条腿走来,好在牛的耐力本就好,这一赶可能就是几十里的路程,也不是随便来个人就能搞定的。

方文安排了十头到路上赶,赶牛人一般拿跟着根南竹条子,口中唤着“需且,需且!”这是赶牛的传统发音,牛一听见就会本能往前面走。当然如果是“新牛”刚下田也会训练一番,如转身,发力,停留等等,这就需要会耕田控牛的师傅来了。

这不,现场准备编织的东西有:“陡立、簸箕、米筛、蓑衣、草帽、笋壳子锅盖、木头拼凑成的桶,脸盆子、杂草编制成的蝈蝈小笼子,竹条编制出的鸟儿,鸟笼子、竹节削成的杯子、楠竹做的躺椅、藤条编制的藤椅、木头削制的板凳、可以用来买菜的篮子、用来专门背小孩的背篓、高粱编制的扫帚、斑竹烧制的钓鱼秆子、老麻竹做成的钉耙、用白杨树削成的木剑,木刀、还有竹子削成的笛子,萧、楠竹编制烫裹的蒸笼,灰笼子,凉席等等等等!”

妇女们也现场制作“麻”,然后用麻纳布鞋的鞋底,甚至还给找出了一个老式织布机,用来织麻布,还有织“蚊帐”,这种麻制的蚊帐确实是极品,现在在村里根本买不到了。

还有一些老人也现场用针绣出一块幼儿用来裹屁股的垫子,颜色不说了,很差劲,但是这玩意儿却相当不简单,要绣出一块,即便一个手艺精深的老妇女也要花上十几天的时间,绣出来的模样犹如一朵朵的花儿,约莫有十几个朵拼凑在一起,这可比现在流行的“十字绣”难多了,因为这基本上用要用针扣儿,相当结实,只有老妇人粗糙的手指才顶得住这种大头针!

最新全本:、、、、、、、、、、

赶牛的过程拍摄了一地,最终选了一处开始耕田,犁斗架子这些自然有准备,又把耕田的过程大概拍摄了一番,一股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连方文看着都不自觉的给吸引了。

然后又是牛棚子,牛草等拍摄,说到牛棚子,估计很多人都会选到那段“建国后的岁月”,但是村里的牛棚子根本没办法住人,里面全tmd的都是牛粪,一年沉淀下来怕有几十厘米深,而且牛棚一般四面透风,只有顶上遮雨,甚至很多都是稻谷草棚子。

这人别说住里面,就在里面站上一个小时都可能毒发生亡,被牛粪给熏死。不过到了夏季,把牛粪从牛棚子里“挖”处来,稍微晒一下,就是上好的肥料来,往农作物根部扔一块,就能节约下肥料钱来。

拍摄到这里,今儿一听就算暂时结束了,四人虽然有些劳累,不过兴致都很高,尤其是大胡子和小帽子,一直都处在震惊之中,都说长见识了,现在很少有地方还有这些老传统。

至少方文和李大嘴反应虽然没那么强烈,不过也有一种不知疲倦的感觉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