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屋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汉骑军 > 第一百一十五章信樊会战 1

第一百一十五章信樊会战 1(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而卢悦、郭凯之等家主系代表却拼命反对。他们理由是,徐锦从纷争一开始就宣布支持安乐帝,后来又带着家族护军来洛阳护驾,其对皇帝、朝廷的忠心可鉴。对于这样的人,如果稍有过错就一杀了之,将严重挫伤各大家主拥戴安乐帝的赤诚之

再说,徐锦不是行武出身,第一次参战谁都难免产生畏惧。有了一次经验后,相信他不会再犯。在青州战役的最后阶段,徐锦率部参加了对陆柯的追击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卢悦、郭凯之建议取得了多数人的赞同,报请安乐帝批准后,对徐锦最终处理是,罚俸一年,并调至信樊前线戴罪立功。

罚俸一年对一大家主来说完全是个不痛不痒的处理。尽管最终的处理极轻,但徐锦却感到颜面尽失,耿耿于怀。而虞士基探听到这一消息过后,立马派去得力人员对徐锦展开拉拢工作。许诺授予他天佑帝一朝的三品官职,如果他想继续领兵就授予他中将军衔,并担任乙等军团的军团长。

徐锦只是稍作犹豫便答应投诚。他一方面忌恨元景山借机报复他,一方面也恨内阁对他的处置没有给他留有情面。再有上都一方开出的条件,他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第一近卫骑军团。这个军团在上都之战时损失惨重,后来补充了前来投奔的原飞骑军、彪骑军一部混编而成。其兵力为五万八千九百人,军团长杨英。

第四步军团和第七步军团,是由原勇武军团和第十军团大部基础上组建而成,补充后兵力分别为五万六千人和五万四千人。军团长分别为王仲民中将和宋虎岩中将。

第八和第九军团则是在原怒火军团和暴熊军团一部基础上新组建而成,兵力均在五万出头。军团长为石泰中将和盛言师中将。

南军中路部队除这五个主力军团是齐装满员外,其他各军团皆处于半满员状态。战斗力也与主力军团相差甚远。南军拥有地投石车、攻城塔等重型器械也比北军少近半数。有个别军团的师甚至连一个强弩营都凑不齐。

前段时间,因有陆柯从侧翼配合。杨素兵力虽略显不足,也还能维持中路的均势。但从陆柯战败后,北军露出了进攻中路的端倪后,杨素心里便没了底。对此,他多次上表要求从东西两线调来一些部队增援中路,但没有获得内阁的批准。陆柯和刘武周手上虽都各有一部精锐军团,可他们的总兵力并不多。抽调过多他们的兵力,可能会导致其左右两翼兵力薄弱。抽调少量的兵力又对中路的形势起不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阴雨的三月即将过去,就在刘炯准备向信樊前线的部队下达进攻命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强先在中路战场动手的竟然会是杨素。而这次失去先机后,他就再也没有获得过主动权。

上都内阁虽然没有给杨素派去援军,但他们也在其他方面积极地为杨素缓解压力。其中最有效地一招就是分化、瓦解敌

这项任务由虞士基负责。虞士基在这方面有毋庸置疑的卓越才能。自今年以来,监察院的暗探们通过各种手段,暗中策反了北军数名将军。这些将军表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将连同手下一起投靠过来。这样一来,无形中为杨素增加了近十万的援军,还给对方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在这些答应投诚的北军将军中,有一个最近才投靠过来的人,他就是安国侯家主徐锦。

徐锦之所以要投靠上都一方,是因为青州之战后,元景山上表安乐帝要治他临阵脱逃地罪。安乐帝接到元景山地奏章后,就授命内阁调查此事。

刘炯等人稍一调查便清楚地知道了徐锦从界安城堡不战而退的事实,但对于如何处置徐锦,众人却意见不一。薛胄等一些人建议严惩徐锦,他们言称现在多数部队都是混编而成,纪律不严是一个突出地问题。正好可以借严惩徐锦,对各部起到警示作用,杜绝今后再出现临阵脱逃之事的发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